24岁的温某自幼饱受行走障碍困扰,辗转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脑瘫",长期康复治疗却收效甚微。近两年来,患者双下肢肌张力障碍加重,需依赖助行器才能勉强短距离行走。
(张朋医生与赵萌主任手术中)
8月6日上午,福建三博张朋副主任与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赵萌主任通过细致的临床研判,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为其带来了康复新曙光。
创新疗法破局 脊髓电刺激点亮康复希望
针对患者复杂的肌张力障碍问题,张朋团队制定了分阶段治疗方案:首期采用"经皮穿刺脊髓电刺激临时电极植入术"。该技术通过微创方式将临时电极植入椎管内特定节段,利用高频电信号精准调控异常放电的脊髓神经环路。
(术前标记电极穿刺点及方向)
(电极植入术后影像)
区别于传统永久植入装置,张朋主任强调:"临时电极植入这种阶梯式治疗模式尤其适用于疑难病例:我们先通过2-4周的测试,判断运动功能的改善与变化趋势,搜集数据后再制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这样即获取了数据,又避免了治疗决策风险与患者的高额负担。"
SCS技术:为脑瘫、脑卒中患者开辟康复新路径
脊髓电刺激(SCS)技术近年来在脑瘫、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针对脑瘫患者因大脑损伤导致的痉挛性肌张力障碍,SCS可通过植入电极释放高频电脉冲,调节脊髓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模式,降低过高的肌张力,改善剪刀步态、足内翻等典型症状。
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SCS则通过激活运动皮层与脊髓间的代偿通路,重新激活瘫痪肢体的神经可塑性。其核心原理在于:电刺激不仅能直接抑制痉挛,还能通过"神经重塑"机制促进受损神经网络的自我修复。研究证实,SCS联合康复训练可使患者上肢抓握力量平均提高约30%,步行平衡能力明显改善。
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已成熟开展“脊髓电刺激(SCS)”、“脑深部电刺激(DBS)”“迷走神经刺激(VNS)”、“骶神经刺激(SNS)”等多种类型的神经调控技术,不断探索神经调控技术在临床的新应用,并将多模态诊断思维与创新治疗技术的结合,通过精准的神经调控技术帮助肌张力障碍患者重塑运动功能,为更多疑难病例打开希望之门,欢迎来电咨询:0591-63510080
还没有评论,赶快抢占沙发~!